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想要真的办实事儿这是很难的,真要是人人都能做实事儿,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无人可用’了。
但真要说起来,在小说行业里干出点什么,又很简单的样子。
行内总有那么几个等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随便挑一个没有立场问题的拿出来倡导解决,自然就会有人来捧场。
很大程度上登顶作者就是起一个旗帜的作用,事实上‘天下苦秦久矣’!
赢粮而景从很正常。
在这些热点问题里连翘并没有随便选,一般来说倡导解决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这个登顶作者的个人标签。
也就是说,牢牢地打上个人气质,某种程度上被当成是本人的‘政治立场’一样的存在。
仔细想想,丁一新和宋志平的选择也相当契合他们的个人气质,当时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连翘扪心自问自己最关注哪一点...连翘觉得自己最关注的恐怕就是行内的新鲜血液涌入以及由此持续性地保持繁荣。
她从后世来,太清楚新鲜血液对一个行业的作用了。
一个行业一旦失去新鲜血液,那么表面上再花团锦簇,也离崩溃不远了。
她愿意为这件事出力,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持续关注。
没错,是持续关注,如果开始的效果好,这个比赛她会一直办下去,办成惯例。
而这样的比赛肯定是要依托于媒体平台的,连翘的手上倒是有一份《天下女报》,只是《天下女报》更像是一份妇女杂志,而不是专业的小说刊物。
这种情况下用《天下女报》来做平台不只显得不伦不类,更是容易事倍功半。
所以她想到了和三吴报馆合作。
“这件事我考虑了一下,一开始大概会亏一点儿钱,但不会太多,后面规模会渐渐降下来,至少不会亏钱了...而且对报馆也是有好处的。”
似乎是觉得这还不够,连翘强调:“其中的奖金我愿意出一部分。”
连翘的想法是给前十名入选的奖金,而报馆承办这个活动,其中优秀的大可以出一期特刊——当然了,如果有书社感兴趣,出一个合集来赚钱也是可以的。
一开始投稿的人肯定很多,大家都相当的有热情。
而后面好苗子都已经获奖了(已经获奖的新人作者不能再参赛),新的好苗子诞生可赶不上比赛的速度,所以参赛热情肯定会稳定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